2017年成功经验|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葬礼

时间:2017-05-18 23:41  来源:未知   作者:规源小编   点击:分享到QQ空间
【摘要】作者为2017年成功考取人大法理学专业的一名考生,且在两次考中政未果后在第三次考研中终于成功考取人大法学院研究生,不可不谓是“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最为经典的诠释。

核心提示:作者为2017年成功考取人大法理学专业的一名考生,且在两次考中政未果后在第三次考研中终于成功考取人大法学院研究生,不可不谓是“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最为经典的诠释。著作权法上的“作者权体系”将作品的本质解释为“人格之外化”,起码作者的真诚和用心是完全可以在字里行间得以充分的体现。

作人大法学考研辅导将近八年,虽还未到“十年磨一剑”的火候,且势必会有人喜欢也会有人讨厌甚至攻击,也当然会因为不同观点和不同需求而使得我们显得并不那么完美。比如,我们一贯认为人大法学考研的考生一定要很坚强和很优秀才能考上,因此我们只要专注于将人大法学考研的所有需要注意的问题集中且有针对性的在我们的辅导体系中直接加以体现即可,这也是一个辅导专业性和核心价值之所在。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考生更多需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抚慰和一份鼓励,而对辅导的价值本身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的认知并没有判断力,然后反而因为我们的理性和专业的分析和辅导而不断加以“冷酷”甚至上升到服务质量上的评价。殊不知最为专业、有效和理性的分析和辅导才是质量最好和最为热忱的服务,所谓的心理抚慰和鼓励不过是教育培训辅导行业中的“假冒伪劣”商品,这种东西只能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并使得我们更为脆弱和丧失思考的独立性,这样的话即使考上人大也是一种侥幸!因此,每当看到考上的学员发自内心的赞同和认可我们的时候,这不仅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快感和荣幸,而且真真切切地给予了我们继续努力不断优化辅导体系并提高辅导效果的动力,谢谢大家的肯定、信赖和支持!

最后在此说明一个有关人大法学考研命题特征和要求的问题,现今人大法学考研考查的内容还是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试题作答的依据仍是这些最为基础的内容,只是需要在这些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试题的具体情形进行一定的推理演绎和思考分析。因此,现今人大法学考研反而要求我们更为深入地去理解这些基础内容,以达到真正掌握的程度,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在答题规则的指引下进行思考和分析,以确保能够找到试题的理论依托,并展开合理和有效的拓展分析。比如2017年刑法的分析题即是需要在掌握交通肇事罪以及共同犯罪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在试题指定的角度下进行思考、分析和作答,论述抢劫独资罪的定性则是需要在抢劫罪概念和构成特征基础上,对抢劫赌资的对象和目的着重分析后分情形界定其犯罪性质及其所构成的具体犯罪,抢劫赌资可因对象为行为人所输赌资或情节显著轻微而不构成犯罪,也可构成抢劫罪,还可因实施抢劫所输赌资的行为而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等;而2017年的民法分析题则考查的是法人、法人机构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要从根本上对试题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彻底解答则还需要以法人的本质为推理演绎的大前提,经由思考分析后得出最后的结论。因此现今人大法学考研加大了考查的深度,同时也加强了理论考查的力度,很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释清楚并彻底解决试题所涉及的争议问题都要回归到试题所涉及的最为基本概念和最为基础的理论。2018年人大法学考研备考中大家需要特别注意加强理解,加大对基础内容复习的深度,并需要特别注意教材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着重理解教材中的学说和理论。


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葬礼
               Turing   2017年法理学

Happiness isyour enemy ,itputs doubt in your mind ,makes you weak ,suddenly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Niki Lauda

 

上编   感悟、看法和经验

三月初的海滨依旧没有春的善意,依旧有大批考研党坚守在图书馆,门口的垃圾箱里依旧是堆得满满的特有的“清风徐来”纸巾......或许人大考研的第一项福利便是能够有机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感受尚未冷却的考研历程,已经历的,正经历的,将经历的。只想说:也许再也不会有半夜两点钟跑到图书馆的勇气了。

自知从前人的经验中受益良多,故特此记下自己的零星感受,只言片语自然难谓经验,一来以慰前人,再者有益于后来者,三来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四来希望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不至于从自己这里中断。也算是攒人品的方式吧。

 

一、关于学校选择、专业选择

 

专业选择:

  

       首要标准是个人喜好和个人擅长的专业方向等主观因素。在大多数情形下二者是同一的,此时的选择也就简单得多。在二者冲突的情形下,个人以为应以个体喜好为先。当喜好等主观因素和就业、家庭等客观因素相冲突时,以主观因素优先。以下作具体阐述。

 

a主观vs主观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在课程对象,课程过程,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差别。

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基本是学科的基础概念,基本制度,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可以说完全是“大路边”的内容,其突出特点是内容本身的客观性。这对于任何智力正常者而言掌握不是难事,所谓擅长者也大有人在。这也只能说明这些人在知识的客观性掌握方面尚可或是很不错。然而不得不承认,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内容相较于本科阶段来讲,主观性骤然加大,虽然仍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内容存在。此时如果仍然停留在本科阶段的认识、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其结果也就只能是曾经喜欢的更加喜欢,曾经擅长的却不再擅长。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如果没有感性因素的作用,整个过程纵然能够进行下来,也必然是一个晦涩,煎熬的过程,质量自然更难保证。

课程过程:

从课程过程方面来讲,本科阶段的学习以摄入为主,学习、接收课堂、课程内容并将其反映在卷面上也就基本完成了任务,其实这是一个“知道别人怎么说”的过程。但是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产出而不仅仅是知识消费。研究生阶段虽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知识生产过程,但至少是一个由知识消费向知识生产进阶的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你自己怎么看”开始起作用。或许多数人本科阶段的论文体验只有毕业论文但研究生阶段的论文体验则是家常便饭。如果要写出高质量的作品,没有灵感或是源自思想的触动,恐怕整个过程将难以操作和把握。重申一点,感性因素并非可有可无,只是曾经你我都没有达到运用它的高度,也许至今仍然没有,或许之后也不会有,但这丝毫不会影响这一事实的客观存在。感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那份荣耀也存在于大的情怀之中,也存在于夜半歌声里那灵光一现的大地之母的恩赐。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面仍然是单纯客观性同主客观因素融合的较量,此不赘述。

 

学校选择 (b主观vs客观)

 

没有人喜欢说教,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

之前有幸听某学科大牛说过:人生共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决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第二阶段解决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第三阶段解决的是人与自己内心的问题。所谓三十而立,也就是要解决工作,房子,车子,票子的问题。不无道理。当下世风是否已经达至物质崇拜的阶段尚未可知,但将此问题纳入个人考量、规划也合乎理性。只想说:倾听你心底的声音。

下面讲一下个人经历:

本人于14年毕业,本科阶段自觉学识尚可,智力尚可,逻辑尚可,文笔尚可,姑且算作游刃有余型。关于考研,也算是师长眼中北大、人大款吧,并且自己也曾暗许“非二者不去”的誓言。最终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在报名表上默默选择了中国政法大学。现在想来,确定性和现实考量似乎起了很大作用。初试顺利,英语复试顺利,专业笔试顺利,就在本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厄运来袭。面试之前,九点才刚刚开放的备考室为数不多的十几人聊作一团。记得言语之间不自觉生出几分失望的情绪(中政很牛,此处并非攻击法大及法大众神),或许悲剧由此开始。面试顺序以姓氏排列,我这只z果然排在了最后。12:14,依旧记得分明,终于轮到我登场。贫血+低血糖的z早已经头昏眼花,恰好舒国滢老师先是问了一个全英语问题,顿时傻眼。如果在正常情况下,自己还是有信心对答的,但当时的的确确已经听不清题目内容了,凭借仅有的几个词的印象,不能再简略的答了一通。专业问题的情形同样惨不忍睹。至今记得众老师眼中的失望。的确,如果按照自己的标准,最多也就得30分。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知道2014与我无关了。

尽管铩羽而归,但残存的自信和理智告诉自己,只是运气欠佳,只要保证错误不再重犯,注意身体状况,以自己的实力肯定可以拿下来的。

15年,再战中政。自认为复习过程已是倾尽所有,不遗余力。初六就已返校。早已在学校准备复试的我看到了304的成绩单,顿时再次傻眼。那时才真正明白真正的痛苦其实是没有感觉的。因为受伤的是心,产生感觉的却是大脑。睡觉,睡觉,睡觉,接连四个星期。听着音乐,在清醒与遗忘之间反复拉锯。不流泪,不回家,不讲话,似乎二十年间积累的所有自信、自负,自恋在一夜之间一齐坍塌,埋葬了所有的不可一世。再有勇气出去走走时才发现,阳台的绿萝早已干枯殆尽,养了许久的金鱼干瘪的睡在没有水的鱼缸里,就连尸体在严冬也开始腐烂。“不是我抛弃了时间,只是她忘记了带我走”……

16年,吃喝,游荡,等死。心灰意冷并非危言耸听,行尸走肉也不过如此罢。自觉还有几分艺术品位和创意素养,我这只z在广告公司转型成总监助理一只。一只失意的文艺咖自然不会有多大的钱途。随着对处境不满情绪的加重,心中那法学的小火苗出现了。

“一切都不应该就这样结束,我确定。”

“无论遭受多大的委屈,都一定要忍住”——《人间正道是沧桑》。

“炼玉需待三日满,辩才还要七年期”——《人间正道是沧桑》。

“沉睡七年,生为见证者”——《创世纪》

当外来刺激接连而至,我意识到这是命运给我的警示,或许我的时代就要到来了,我必须回去,我已经等待了七年(本科四年,停滞三年)。

2017,人大,实事求是。从决定重新开始的当天,立即预定了所有的人大教材和英语、政治资料,“法学家全程保障体系”。一也是为了防止自己打退堂鼓,再就是防止家人、朋友没完没了的唠叨。毅然决然,回到了学校,回到了曾呆过许久的地方。又是绿萝,又是黑色金鱼,并且告诉自己,这一次,不会有谁死掉。

如果命运给了你一个梦想,那么他就一定给了你实现它的力量。”

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忍痛揭开过往,只想借此发声:计划只是结局的半个主宰,其余的一半或是差不多一半则归未知性支配。一部伟大的影视作品绝对不是由剧本主宰,早上的蝴蝶,午间飞过的雄鹰,夜晚的蝉鸣统统会成为影响它的因素。用心感觉,把握意志。初到人大,立于“实事求是”前,如果你真的想要成为他的一部分,那么那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那种力量也是独一无二的。观察那里的人,那里的物,那里的一切。如果你见到的就是你想要的,如果那种感觉让你觉得安宁,那么那就是你要去的地方。理性只能够帮我们做出那些早已知道结果的决定,感觉则会指引我们去到心要到达的地方。

初到法大,虽无反感,亦无归属感,或者是那种感觉淡到可以忽略。相比之下,哪里只是过客,哪里才是归属,感觉会给你答案。

不要担心难度的问题,因为无论你的选择如何,注定都是一个全力以赴的过程  。如果真的有命运,感觉无疑就是他对我们的指引。用你的勇气来选择,用你的专注去行动,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没有哪一个成功的人事先就肯定自己可以成功,并且那些败下来的大多是自以为是的先知那种危机感的缺失和盲目的确定性只会成为你发挥潜能的障碍。没有危险的航行不会塑造英雄。勇气是一种力量,思想是一种力量,语言也是一种力量。如果精神力足够强大,那么你就会开始行动。如果你能够开始,那么就一定能把这种行动持续下去。不要担心中断,那只是另一个开始的地方。

司考、考研、期末考,算起来战线貌似有点长。持之以恒的秘密在于专注。不要关注除去目标之外的任何事情。世界杯决赛,NBA总决赛,五月天演唱会,女友犯病,男友出轨.....都与你无关,避免接触那些分散精力和注意力的信息,你此刻需要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如果这一点不能做到,那就不要选择最难考的学校和最难考的专业。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理论早已经论证过专注的重要性。人大在北方,分散精力的事情则会导致你走向西北方向,纵然也是和北方相关,但始终有效率的问题存在。保持专注,维持主流思想的方法是在脑中勾勒一幅你想要的画面,可以是你目标达成后的肆意庆祝,可以是备考过程中专心一致的神态,并且最好是以动态的形式慢慢在头脑中展开。事实证明这相比于静态的画面更能持久。路上,饭前饭后,闲暇时间就开始欣赏这部影片吧,效果会出乎你的意料。如果你的主流意志是人大,那么你的行动自然会以人大为核心一一展开,步步稳重。思维的东西微妙却也充满确定性,这就是人类的灵性所在,也是自然的伟大所在。

当身体渐趋疲惫,支撑你的只有意志。真正的力量源于意志,而不是身体。意志是一个玄妙的东西,超脱于身体又和身体紧密相关。越是重要的决定越要在意志强大的时候做出,越是重要的事情越要在意志强大的时候完成。身体的疲累会导致精神涣散,精神涣散会导致意志疲软,长期的意志疲软导致意志消亡殆尽,斗志全无,负面情绪频发终至半途而废。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内在自我的旁观者并且能够在危机初露端倪之际果断遏制不利局面并扭转颓势。疲惫是会毁灭考研这项事业的。总之,重视休息,特别是在状态红的发紫的时候。另外,我的一个感受是:饮食和个人的状态紧密相关。垃圾食品会导致精神涣散,碳酸饮料则会使人状态不稳。只想说,内在世界和个体行为紧密相关,如果内在出了问题,外在行为肯定会受到影响,但内在的问题又多半是由外在行为导致的。所以,规范,自律。至繁归于至简。

中断的困境多半会出现,怎么办?用停下来的事情给自己的精神充电。感受生活。回宿舍的路上同路人的闲聊或许会是对你复习漏洞的提醒,一句电影台词或许就是命运给你的力量。所以,不要停留在感官的层面,不要满足于做生活的客体,运用你的心去感受,从生活的客体变为生活的主体,把握主动权。必要的身体锻炼不可少,但鉴于国内的环境指标的确难堪,大多数同学没有必要刻意进行、加强体育锻炼,我们的体质足以支撑考研强度。这也是为了防止各种没有必要的不确定性。

现在看来,整个过程的确会改变一个人。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变得专注、踏实、自律,思路规范,即便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性也会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曾经喜欢的事情不再喜欢,曾经以为的不可或缺变得可有可无。也许,这就是真正的成长。只是,我曾被时间抛弃。虽有所得,却也不希望后来者经历。现在想来,那种不幸与坎坷,这和大学期间的过于顺分顺水与不可一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祸福相依。只想说:实事求是。

“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世界,只有找到自己的世界,生活才有意义”

 

二 备考

 

1.英语

 

      A 首先强调阅读、新题型、作文参考资料的系统性,即做阅读要有专一的阅读资料,新题型要有专一的新题型资料,作文有专一的作文资料,切勿各种版本的资料混杂使用,尤其是阅读理解。虽然宏观看来可以弥补缺陷,取长补短,其实不尽然。尽管各种资料大同小异,但其内在的指导思想却颇为不同。其相同之处在于面对的问题相同,方法相同,结论相同,但是怎样运用具体方法则是不同的。所谓殊途同归只是表象,所谓眼见为实只是表象。举例来讲,何凯文的阅读理解工具理性极强,易于上手,虽有些许理论支撑,但是不得不承认在系统指导思想方面的不足是存在的,这也决定了何氏资料只适用于工具理性较强的人。相比之下,丁晓钟的阅读资料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支撑强力、强大。其总体思路是从文章分析入手,将每一文章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段落划分为若干部分,理清各部分逻辑关系,明确各段核心即及考察重点,最后才是具体做题方法的运用。相较前者,自然上手较困难,但是一旦掌握、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做题速度和正确率会有很大的保障。丁氏资料更加适合理论型个体。并且这种阅读思路完全可以运用到考研的完型,新题型,甚至作文中去。本人用的是丁氏资料,在此推荐,因人而异,理性而为。

 

B 新题型的确需要通过做错很多题目来慢慢体会具体的做题方法,不可急于求成。真题,新东方的新题型资料做几遍自然会有思路。并且,新题型的训练要一以贯之,特别是冲刺阶段,这是一种稳定性极差的题型,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C 关于作文,记忆,背诵例文应该是通行的方法,推荐王江涛的作文资料,一句话概括:至繁归于至简。记忆过程中,首先要分析例文每一段的行文思路,这不仅有助于快速记忆文章,也会是自己的写作思路。记得在没有相关思路意识的情况下,记忆一篇文章大概需要20分钟左右,但明确思路之后,几分钟就可以做到基本记忆,所以,切记行文思路。典型思路如下:段落主旨阐述--肯定表述--举例或具体论证肯定表述--否定表述--举例或论证否定表述或不进行否定论证--总结主旨(肯定-肯定--否定--否定--肯定),并且各句主语基本有相对或相关关系,各种主题之间的表述,实例多半可以相互借鉴。最后,会形成自己的素材系统,到考前应该达到对作文没有感觉的程度,成竹在胸,风雨不动。

 

D 完型填空难度变率太大,并且能力提升缓慢,不建议做为复习重点,真题足矣。

 

E 翻译的应对,前期主要是参考关于长难句的资料,经典的名人名言表述。何凯文的长难句算是行业内不错的,可采。问题在于语言的东西在于灵活运用,故掌握即可,即便似是而非也不要过于纠结。那本书将句子分析过于教条化,并且绝大多数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含金量。为了防止自我怀疑,参考即可,翻译还是要做一定量练习的。各种模拟,预测的翻译部分均可,但模拟题的阅读部分就不敢恭维了,do not care.

 

2政治

 

A 主观题部分

 

备考中前期没有必要关注主观题,就当这部分不存在,更不要试图通过资料特别是大纲早做准备,切记。后期会有各种预测题,模拟题,那时候就要充分运用套题中的主观题进行思维训练,分析真题思路,模拟题思路和答案组织,最好是把模拟、预测题的答案记忆下来,每年的考试都会有相当量的重复或相关考题,根据记忆的内容灵活组织答案,分数自然不会差。强调一点,一定要做思路整理,思路借鉴、归纳,答案结构分析,否则,一旦遇到陌生题目,马上就会不知所措。有了思路,有了记忆的模拟套题,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和英语作文的思路异曲同工。

 

B 客观题部分

 

前期踏实复习基础知识。法科学生一般记忆力不错,没有必要像理科生那样刻意记忆,咱们有时间多看几遍自然就记住了。中期开始做题,巩固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并且基础记忆贯彻始终。尤其是多选部分,做题必不可少,但不要贪多,应该以精为主。在中期后半程,开始分析真题客观题的题目设计,选项设计,答案分布,迷惑选项设计,宏观规律,语言风格、深度特点、甚至选项的气场等等,特别是多选部分,这是75+的关键所在。“三不原则”、“a项慎重原则”“b c原则”“345原则”等等。具体内容参见考研政治经验帖,考研帮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

 

3 专业课

 

见到专业课试题的一瞬间,一丝苦笑不约而同出现在考场众人的脸上。大吃一惊,无奈,手忙脚乱,狂写180分钟,这就是专业课考试的整个过程。没有时间构思,没有时间进行主观性的答案组织,所有能做的只是尽力挖掘脑海中已有的记忆内容,凭借已经潜移默化的应试逻辑,努力使自己觉得尚且可以。所以,备考的关键,成败的关键不在于个体的创造性、心力和智力状况,而在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熟识程度,运用程度,不得不提的是那种贯彻始终的思路和方法问题。任何一个有勇气选择人大的人都不会在知识的掌握方面遇到太大的问题,因为这些人或者是智力超群,或者是勤奋踏实。所以,在备考过程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或是一马平川,不要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或盲目自大,因为你的选择决定了你必须竭尽全力,做好一点,再做好一点。强调三点:思路、思路、思路。

人大考研题型居高不下的变率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本人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教材的内容不像之前那样重要了?概念、课本里的1234不用记忆了?大片大片的论述了解就可以了?论文很重要?时事热点很重要?相信这个问题也一度困扰过也将会继续困扰已经历过考研的我们和即将经历这一过程的后来者。因此,以怎样的思路、策略来备考,以怎样的思路来答题成为重中之重。这远非一个只言片语就可以概括的秘密,也并非听者即懂,闻者即通的哆啦A梦式童话,而是一个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思维训练、逻辑培养的过程。从理论接受,到资料选择、资料运用,系统模拟,其中的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那些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或许,备考的第一天就决定了个人的得失成败。并且考研特别是人大法学考研的考察方法、标准完全不同于期中期末考的“奋战二十天,稳过90+”的本科潜规则。面对怎样的问题,就要采取怎样的方法,就要拥有怎样的思路。

个人认为考查形式的频繁变化是有意为之的,其目的在于彻底清除之前完全意义上概念、简答、论述的残余影响,真正找到不仅仅能够背书的可造之材,以不可预测的考察形式考察学生的真才实学。即相比之前,更加注重于实质考察,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考察。这对于当下考生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形式,抛弃形式,把握实质,即从“记住了”向“能运用”转变。思路与方法问题的重要性又凸显出来。明德,“明”,即知晓、明了;“德”,即肯定、否定。明德,即明白应该放弃什么,拥有什么。做人如是,为学如是,考研,亦如是。(“有时候一个决定就会改变一生,飙车如是,做人如是”貌似是冠希哥的语气呢)概言之,人大法学考研题型是变与不变,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始终如一的,即主观的部分以无定型居于变动之中,客观部分作为基要未曾改变,而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联结便是思路与方法。哪些是主观部分?哪些是客观部分?答案是:变化的是主观部分,不变的是客观部分。貌似是循环论证的阴谋,实则不尽然。想到金庸笑傲江湖的一句歌词“无招胜有招”。回到英语阅读理解。初做真题,错误率必然居高不下,问题在于对题目的设计思路、思维方式的未知与不熟识。伴随过程的深入,渐渐便能够根据以往经验和指导运用具体方法做对题目,此一也是最有成就感的阶段。到最后阶段的状态应该是在完全没有方法意识的情况下作对题目。对于方法问题,既无计划更无打算,此即无招胜有招的化境。如果英语考试结束时,情绪高昂或低落多半不是好事,尚有感觉即未达最佳。为学须遵默而识之,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专业课的备考、考试同样适用这一规律。

讲一点个人的切身感受。

就目前的人大法学考研而言,考题有这样一个特点:个体认知的重点多半考不到,个体认知的非重点往往会涉及,但并非只要重视就能够得高分。目前的形势就要求每一个力争进入明德法学院的人突破个体既有认知。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已经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了(点评:现今人大法学考研考查的内容还是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试题作答的依据仍是这些最为基础的内容,只是需要在这些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试题的具体情形进行一定的推理演绎和思考分析。因此,现今人大法学考研反而要求我们更为深入地去理解这些基础内容,达到真正掌握的程度,然后再在答题规则的指引下进行思考和分析,以确保能够找到试题的理论依托,并展开合理和有效的拓展分析。比如2017年刑法的分析题即是需要在掌握交通肇事罪以及共同犯罪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在试题指定的角度下进行思考、分析和作答,论述抢劫独资罪的定性则是需要在抢劫罪概念和构成特征基础上,对抢劫赌资的对象和目的着重分析后分情形界定其犯罪性质及其所构成的具体犯罪,抢劫赌资可因对象为行为人所输赌资或情节显著轻微而不构成犯罪,也可构成抢劫罪,还可因实施抢劫所输赌资的行为而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等;而2017年的民法分析题则考查的是法人、法人机构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要从根本上对试题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彻底解答则还需要以法人的本质为推理演绎的大前提,经由思考分析后得出最后的结论。因此现今人大法学考研加大了考查的深度,同时也加强了理论考查的力度,很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释清楚并解决试题所涉及的争议问题都要回归到试题所涉及的最为基本概念和最为基础的理论)。当然,重点与非重点的划分在方法论上仍然具有可操作性,但在精神意志方面,则没有多大的必要性。在备考过程中,有意无意看到的教材角落内容、某一司法考试的客观题,甚至路人的有心或无心的交谈,都有可能成为考题或是答题素材。所以,个人的准备是否完善,是否足以应对考试的标准并不完全在于背了几遍资料,复习时间多久。其实从你第一次看教材、资料的那一刻开始就会不自觉形成个体认知,也就直接决定了个体复习的广度,这也就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结果。所以,不要试图在冲刺阶段、强化阶段把知识掌握到多么熟练的程度,而要从备考的第一天就“极端”地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事实证明,考场上成败并不在于知识掌握熟练程度,而在于是否有这方面甚至是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毕竟,大家多是文科出身,“写”的能力自然差不了。不要继续给知识点扣上重要与否的帽子,而要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理所当然应该掌握的内容。个体的注意力强度不要仅仅局限在“重要的”内容上,其实,个体认知中的非重点才是区分高低成败的关键。在重点内容的认知方面,可以毫不客气的讲大家都是趋向一致的。

总而言之,自始至终,个体的注意力应该保持同样高的强度。也许你没有记忆下来具体的内容,但重视即可,有印象即可,经历即可。当你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你不会失望。真正的竭尽全力并不在于挑灯夜战背诵十几二十几遍教材,而在于真正的心力的付出强度。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多数人都会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丧失应有的判断和决断。考研如是,其他亦如是。

 

三 初试

 

“写歌之前,人应该达到一种比较豁达的状态,痛苦的事情来了,没关系……;快乐的事情来了,没关系……”这是某位摇滚大咖的传记所言。

想说一点,做一件事情时的身体、心理、精神状态是会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十二月第三个周末的考试就好比我们每个人一部作品。那时,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想要拿出好作品,状态的问题理应重视。最后的一周时间很难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并且伴随压力的增大,复习的效率也会有所下降。转移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自己的状态问题。有些人此时需要找人聊个没完没了,只要有效,没关系。有些人需要自己躲起来让心灵平静下来,彻底放逐灵魂,只要有效,没关系。就本人而言,在考前的三周左右,已经无力继续承受图书馆残暴的氛围,默默拿了资料,笔记本,找了一间人很少的自习室模拟训练的同时努力使斗志和意志达到峰值。最后的那个阶段,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甚至把交流也压缩到极限。其优点在于可以使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最应该的地方,同时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预设可能的困境,可以采取的策略,等等。个人的经验是,成绩单上的NO.1肯定不是实力最强的那个,而成绩单上排名最后的那个一定不是最差的,甚至很强很强。个人有幸有以上两种极端经历,所以斗胆一言。其中的原因多半是状态问题,知识熟练程度只是一个方面,精神、意志、思维、思想则是另外的许多方面。现在想一想,复试的糟糕成绩就和当时糟糕的状态有很大关系。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是无形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多数人都困于可笑的“自我认知”。心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由于每个人的特点不同,也就不会有确定的调整方法,个体只能通过自我认识采取、摸索适合自己的方式。观察、尝试,好在你还有时间。

 

专业一

 

考试题型由概念、简答变为法条分析,又变为材料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题干在变化,问题在变化。显然,题目的开放性骤然加大。这是否意味着要加大对论文、时事的关注力度?NO,此即形式的变化。以什么内容作答依旧不曾改变,此即客观不变的部分,问题在于如何以不变的内容应对多变的形式,此即方法。教材里的是答题素材,目录里的是行文思路。但教材内容过于繁杂,教材的行文思路也远非能被考试所取。根据本人的有限了解,人大法理学教材应该算是国内法理学科最为厚重的一本了,比之博登海默之《法理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宪法的两部教材,法史虽不属于“最”之类,但和“最”持平也并非言过其实。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教材内容删减、疏理,思路归引,难免因小失大。加上考研、期末考,时间更是捉襟见肘。问题也在于,备考过程中对于自己简化的教材难免会心生质疑和忧虑,极易导致在教材与简化内容之间产生反复拉锯,从而发生不必要内耗。在此,虽难免有广告狗之嫌,仍推荐“法学家”。资料内容系统,方法相对较科学,由浅入深,思路贯彻彻底,并且不时的考研信息会在无形中提醒自己万不可懈怠。一句话,几行字或许就会激发灵感,一旦思路搞通了,柳暗花明自然水到渠成。当然,全程保障体系资料内容很多,基础导学、强化、冲刺、题库。内容虽有重合但恰好起到了强化用。试想,一个上午就能够背诵200页的资料是何等赶脚。信心自然会提升太多。几个阶段的资料还是要以其中的一种为主,否则也会产生不确定的感觉,毕竟,面对整摞的资料难免心生负面情绪。本人自始至终以强化篇为主,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十月之后的几个月资料会以超乎想象的频率和厚度到达你的手上。所以,前期的准备一定要做足做好,特别是强化篇,一定要充分重视,争取达到记忆的程度,否则后期必定会手忙脚乱。尽量给意外留出空间和时间,我的经验是总会有重要的事情在重要的时间打乱事前的计划。人们总是会在试图避免一种困境的时候遇到另外一种困境---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貌似有点跑题了。内容的问题可以通过教材或“法学家”专业辅导得以解决,思路与方法的问题怎么办?教材中固然已经有行文思路,但对于考研来讲,特别是人大法学的考研来讲,那只是第二级思路,或者是次级思路。严格来讲,那仍属于内容方面的东西。面对材料如何作答仍然需要一个宏观的指导思想,即第一级思路:转化、改写、相关替换。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几个字或是这几个字的内容,而在于个体对于这种方法的认可,接受,训练运用。并且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资料和持续不断地观念强化,很难保证会有积极的效果。人大法学考研的实质并非是其灵活多变的考察形式,而在于对形式之下法学知识客观性的考察。主观与客观之间便是难度作用的场域。难道人大法学考研要以无定形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显然不可能,这也是社会科学所不允许的。所以,对于教材内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考察仍然是其重点,只是具有了新材料、新形式,仅此而已。明确一点:考场上面对试题,如果教材或资料中具有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最好不过,要大胆运用。如果没有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就要转变思路,从其相关、上位、下位、平行概念或理论中找到思路并且对内容进行符合题目要求的改写。其实整个过程难度不大,重点在于对教材或资料内容的了然于心和对这种方法的发自内心的认同。社会科学的特点便是其价值追求而非确定性追求。大胆,大胆,大胆。

依稀记得考专业一的情形:或许是过于紧张,也许是过于追求确定性,一度试图把教材内容默写下来,结果数十秒脑袋一片空白,在十二月满头大汗只能解释为无能了。脱掉羽绒服,开始了“相关性”的“创造”。结果出来,120+,虽然不算是高分,但是勉强可以接受,并且有几道题目自己的答案组织的确出了问题。但至少证明这种方法完全可以采纳。模拟训练吧,否则130+还是难度蛮大的。一定要模拟,切记。以上思路源于“法学家”,虽然不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但出于对他人智力成果的尊重,防止不正当竞争,在此只是做了宏观阐述,具体内容参见“法学家”相关资料或者进行专业咨询。(有种广告狗的感觉呢)

 

专业二

 

相信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17人大法学考研人来讲,司考都会有特别的意义。专业二引入案例分析着实狠狠打了无数张脸。专业二的案例分析从难度来讲要略高于司考,理论性也要高于司考。司考的特点在于其对众多知识点的考察,专业二的难度在于其对有限知识点的深入挖掘。记得刑法的论述题“论抢劫赌资行为的性质”就是某年司考多选的B选项的改编。作为一只司考370+的低能儿,实在没有资格对司考说三道四,尽在不言中。但民法和知识产权法论述题的突出特点便是其大跨度性,特别是后者。如果没有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整合,很难找到思路。“法学家”对民法的论述题有非常到位的整理,再次推荐。虽然没有对知产论述题目的直接归纳,但从对相关内容的整理来讲,还是能够找到答题线索和思路的。记得考场上自己单就这一题写了三页,不小心瞥到前面座位女同学的卷子,也就十几行字吧,当时感觉还是不错的(太邪恶,希望不要败了人品)。由此看来,无论是“法学家”或是其他,一套资料是很有必要的。概念、理论的深入理解,具体运用,开始变得重要。

 

四  复试

 

1专业课笔试不必多说,运用初试的方法和知识,稍加复习基本可以得到不错的分数。复试就要多看一下教材了,当然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幸的是初试完后的第一个周一,所有的教材被图书馆的阿姨收走了。当我屁颠屁颠去办公室要书的时候被告知:“学校为了消防安全,把所有的书籍、纸张都处理掉了”。大概有两天时间一直为此耿耿于怀。崭新的教材的确没有多大意义,于是咬牙没有购置新教材专心啃资料。其实,之前法理复试肯定会考到西方法学理论部分的。蝮蛇在手,壮士断腕,狠心抛弃了这部分只有教材才涉及的内容。复试成绩可以形容为糟糕,想来与此也有关联。幸好运气不错,全新的题型,全新的答案组织,这也就将西方法学理论部分的考题压缩至接近于无的程度,也就避免了在此部分的丢分。但这是教训无疑。避免之。重点讲一下专业面试。

专业面试以说为主,教材内容必须从框架到内容了然于胸,达到张口即来的程度。强调一点,能写出来和能写出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和机制,这一点本人深有感触。作为一个以想和写见长的处女A型,对于复试的担忧主要来自面试。考前发现头脑中非常清晰的框架和内容居然不能够完整、条理、顺利的讲出来,特别是当对面有人时。问题可能在于书面化的语言的确不太适合口语表达。适应,训练。后来发现把思路写在纸条上,盯着纸条就可以把书面化的东西在无意识中说出来,屡试不爽。弊端在于把眼神交流这一项彻底放弃。但彼时彼境只能壮士断腕了。果然,面试中老师发问“你为什么不看我呢?”幸好史老师比较幽默,否则难免出现尴尬场面。抽到“法律原则理论概述”,难度很小,但当时却是紧张了,想不起概念内容,这也就会直接导致回答不完整,并且会极大打击自信心。两分钟的时间,估计自己用了一分半还要多的时间才想起来法律原则的概念,特点意义,分类,适用、效力,纷纷出来了。记得当时不自觉看了一眼脸色一直不好的马晓红老师,思路居然突然断掉,以至于老师的追问竟然没听清,好像是要举一个法律原则能够解决法律规则冲突的案例吧。鬼知道自己当时怎么了,张口说了薄熙来案,(我也是无语了),从老师的眼神中读到不合胃口,沉默,还是沉默,终于,有了提示,“同命不同价”,事实是我只是听过有这么一个案子和大致案情。可能过路神明实在看不下去了吧,让我想到宪法合理差别与不合理差别的内容。于是,从案情、判决、判决对象、考量因素、目的,理论支撑方面开始编,终于说完。看看时间,也就只有十分钟左右吧。显然,老师无意继续追问,随口评价:还行。尴尬出现:“说的太快,没听清楚”。明法205,与明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这种奇葩估计并不多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面试模拟,一定要做,主要是要应对那种情境和砰砰跳的小心脏。

专业面试时间是13:30,所以,能够午休最好不过,但大多数人的情况是没有午休,外加神经高度紧张,下午困意很重。个人的感觉是当时的反应速度下降好多,所以,更要求对知识的掌握要达到颇高的程度。休息问题应该充分重视。貌似有蛮多的人选择中午在备考室午休,不错的选择。我真是一只傻狗……

英语面试

英语面试以阅读--诵读--讨论的形式进行,每个人大概有4-5次讲话的机会,建议每次讲话时间不宜过长,三句就已经是极限了,并且要有互动。CHINESE MANUFACTURING,中国制造。从文章主题、原因、影响、措施方面一一讨论。估计各组的主题大都是热点性的吧,专业性主题偏少,所以这也给备考降低了难度。无论怎样的热点问题,总是能够从以上的几个方面找到或是高级或是一般的表达,其实问题依旧在于对口语的熟练程度。根据我的观察,老师基本不会在意你讲的内容,而更加注重整个过程的流畅自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胡说一通,要考人大,态度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训练,还是训练。虽然有幸过了雅思,但自知口语已经不能再烂,况且已经荒废许久。考前2周,特意找了翻译学院的大神练口语。每天19:00-22:00,每天到最后的确已经无话可说,再也没有张嘴讲英语的那种不习惯,也没有了听别人讲英语的那种不适。考完试接到一个电话:“你的英文真的很像日语”。

 

      4 英语笔试

 

六篇阅读,一个小时,30分及格。看似阅读量很大,时间紧迫,要求还算高,其实不尽然。六篇阅读理解的难度很小,估计只有五级的难度,单词方面基本无障碍,具备了初试的洗礼,大家的阅读能力自然不会差。关键在于阅读方法,做题方法。四级、六级、考研的阅读难度由小而大,文章特点,题目设计、做题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四级就像连连看,所见即所得。六级以归纳式提问,文章以具体方式呈现正确选项。考研阅读替换改写,形神兼具方能完美。这就决定了复试的阅读理解要本着四六级特别是偏六级的方式做题,一遍来过,不可反复,不可犹豫,义无反顾。考场上大部分人只用了40-50min 就基本完工了。可见,忧惧完全没有必要。考前做足够多的训练和方法、思路总结,用六级的题目来进行模拟训练,如果能够在60min之内做完题目,基本就没有问题,并且对于四六级题目来讲,速度和正确率往往是正相关关系,拖泥带水只是危机的表现。当然,在30个题目中,肯定会有3-5个考研类型的题目,但难度不大,也就是初试难度,即便放过也不会有碍全局。所以,训练,模拟。人大考研初试到复试的时间间隔很短,很难有机会再做系统的复习,因此,初试结束最好不要完全放飞自我,特别是竞争激烈的专业。选择了人大,就必须承受更多。

 

下编  关键问题答疑及精议

 

一、人大法学考研成功与失败的看法

人大法学考研和任何重要的事业一样,都是系统的工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成功的原因却只有那几个:思路、策略、专注、激情。

思路:从内涵方面讲,思路指的是微观方法,从外延方面讲,包括知识点记忆方法、答题方法、状态调整方法、意外应对方法,等等。说教本身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个体要有自己的思路和关于思路的意识。也许这来自个体十几年的经验积累,也许来自于前辈的倾囊相授或是其他。重要的是在闲暇之余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是不是从零开始、擅长的科目、薄弱的环节、复习进度等等。具体的时间规划并不难做,难点在于计划、身体、意志、心灵保持同步。说到就做到,想到就做到。自始至终都要有对自身、考试、客观环境的较清晰认识。不面向薄弱环节的勤奋事实上是一种恐惧催生的懒惰。简言之,时常从具体的知识点中跳出来,居高临下审视一下自己,审视一下这个即将面对的考试和正在进行的备考。一来可以运筹帷幄,二来可以增强信心,避免不必要的焦躁和恐惧。具体的方法已经零散与文中,此不赘述。

策略,是相对于思路来讲的宏观方法,即整个备考过程的阶段划分,具体阶段的目的指向,整个备考期的有效利用问题。坦白说,人大法学考研的备考算是一个蛮长的期间,战线过长就会面对时间的有效或是高效利用问题。通过观察就会发现,往往是态度较端正,较努力的同学动手较早。这部分同学在十月左右可以说已经掌握了十之八九。事实上剩下的两个月才是决胜的黄金时间。多数“早起的鸟儿”在这两个月里要么把时间过多分配给了政治,要么是进行性价比并不高的认知重复。尽管信心与日俱增,事实却是知识盲点的大量存在,更有甚者由于沉迷于教材和具体的知识点而缺乏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的准备。考场之下雄心勃勃,考场之上却是意外频发。想要做到高效利用时间,需要明确各备考阶段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而并非只是着眼于终极目标。其实,真正的难点在于各个阶段的具体目的和复习资料的契合。单单依靠教材虽非不可,但非明智之举特别是对于外校考生。个人认为,“法学家”的极致之处有两点,一是和人大法学考研高度一致的应试思路,技巧,二是阶段划分策略和与之配套的资料。前者解决的是考场上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复习中的问题。前者易见,算是武器,后者无形,可谓内功。个人认为,后者的作用并不亚于前者。“法学家”的不可模仿性多半在于后者,而决胜的关键则在于整个过程。

专注。专注是一种拒绝无谓琐事的状态.专注的起点也就是焦惧的终点。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充满琐事,那么他就不会做成大事。

激情印象特别深的是一张表格。职业:学生。不是身份,不是角色,而是职业。既然大家都有职业,那就应该拿出一点职业精神。职业之上是事业,事业至上即是人生。按照这个逻辑,既然选择了考研,则当以事业之心相待,坦然、真诚、激情、完整。

情绪回想整个过程,自己的情绪、状态还算是平稳。一方面这要归功于“法学家”以几乎变态的方式填满了所有可能开小差的时间,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专注。创意需要主观和情绪,但备考是绝对客观的。心浮气躁在所难免,关键是即刻解决,避免影响扩大化。一旦这些东西累积过多,就会生出“休息”“调整”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懒惰。半途而废从来都是从这些猥琐的想法开始的。我的经验是心浮气躁时先出去“浪”一圈,半小时左右,之后拿一本真正喜欢的书读一会,之后写日记,作总结,做计划。一本《乔布斯传》最后已然被翻烂掉,日记也写了厚厚一本。当其他人在复习中焦头烂额,强行“坚持”时,做一件真正喜欢的事情其实是很爽的,也会使人更清醒。糟糕的情绪越是强烈,持续的时间就越短。“拖”一下,也就不会那么矫情了。正如爱情,越是炽热,越是短暂。

 

二、人大法学考研中的我的困惑

困惑是有的,甚至自始至终都存在。“‘法学家’所谓的方法究竟是个什么鬼?”这是整个备考一直萦绕不散的迷惑。别人的经验文章读了十几遍,题目分析了十几遍,依旧不甚明了。相信这也会是很多后来者的疑惑。直到最后阶段的模拟训练,方才有豁然开朗的迹象。其实“彻悟”是在初试完的第一个夜不能寐的深夜,事实上的确有点晚了。(感觉这是本科阶段思维、法言法语缺乏规范性欠下的债)Attention:有这样的疑问其实是好的,会驱使个体进行更加全面的复习,并且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就会谦虚,谦虚就不会作死。其实没有必要过于在意这一问题。伴随复习的深入,每个人都会有基于个体掌握情况的独到认识和领悟,并且在后期,“法学家”也会进行专门的思路、方法的课程讲解。重要的是疑问之下的负重前行。只有这样,才会在彻悟之后迅速将复习内容“读薄”,那时的柳暗花明会极大提升应试的信心。这种疑问也会促使个体始终以负责、专注的态度对待整个备考。在此强调,模拟训练务必要重视,在时间分配、卷面规范、书写速度方面的经验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你会有一些从未有过的个体感悟,而那就是你一直试图看清楚的那些疑惑

 

三、人大法学考研到底难在什么地方

难点。人大法学考研的难点应该就是记忆了。知识量巨大,专业语言晦涩、时不时教材逻辑混乱,统统加大了记忆难度。“这是选择人大必须要承受的,不然怎么把你和其他人区分开呢?”这是我告诫自己的话。强化记忆阶段应该是最难以忘怀的了。由于事先把导学部分的框架和简化过的内容记忆了一遍,强化的开始阶段还算顺利,可能这和当时的好奇心和意志损耗较少有关系。通常人都是开局顺利,中场低迷,终场没落。强化一轮进行的很快,原因很简单,真心不敢回头复习。如此记忆量试图第一遍就记住简直是妄想。三遍,四遍,渐渐地就会有复述的冲动和信心了,并且冲动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之所以自己没有在这一阶段出现大的波动甚至流鼻涕流眼泪,原因在于我偷偷放过了相当数量的漏网之鱼,即那些读起来困难,背起来费劲,理解起来吃力的内容。强化阶段我也只是把这些内容反复读,反复看,而没有霸王硬上弓的记忆。有妥协的成分,也有战术的考量。一来不想找虐,二来是时间考虑。根据当时的段位,即便强行记下来可能也会有“强扭的瓜不甜”的后果。此一部分大概有十几页内容,事实证明,这些内容会在考场上用到。漏网之鱼此时已经又肥又大,放过的内容终会更加印象深刻。也算是毛爷爷“以优势之兵歼有势之敌”战术的运用吧。强化阶段会耗费大量精力去记忆相当量相比之下并不十分重要的内容,此时如果强行刷boss,虽然非不可为,但实属智者所不为,伤了士气就没有必要了。多个备考阶段的划分之所以存在,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主体目的,当阶段划分威胁主体意志的时候,就没有必要追求客观至上了。此即质变与量变的道理。

我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面对试题,其实大多数考生是有相关方面知识储备的。如果时间允许,相信大多数考生都会有不错的成绩。区别在于在具有类似知识储备的情况下,面对同样的题目每个人的答案却是区别蛮大,分数差别也是蛮大的。不同的知识点固然和题目都有着关联性,然而关联强度是不同的。导致每个人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是什么?程度。题目理解程度,教材、资料理解程度,记忆熟练程度。在智力水平大致齐平的情形下,决定程度的因素是什么?专注。专注是自始至终应该重视的。专注是会影响到个体对题目的理解程度、每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的、记忆的熟练程度的。每个人都在记忆,并且每个人都记住了,所以记忆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在理解程度的问题已经解决或是不存在的情况下,记忆的熟练程度开始起作用。人类的思维总是趋向于自身熟识的方向,这也是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根源。记住了和记熟了差很多,记熟了和能复述差很多,能复述和能默写又差很多。决定过线与否是量的问题,高分与否则在于质。在有些人看来,这和之前的论点是矛盾的,但也是仅此而已。尽在不言中。关联性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题目读透了,知识熟练了,联系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不妄奢求。重复,重复,再重复。背了多少遍并不是标准,时间才是。直到最后一天,直到没有时间继续重复。,

 

四、中政vs人大

在分数方面,中政要求340—360,人大要求350—370,差别并不大。但是通过观察发现,中政的被录取者在公共课方面普遍是70+,而人大方面则是在70+的基础上有其一无限接近80甚至85。由于专业课题型和判卷标准的区别,不宜枉作评判。整体来讲,难度方面二者基本持平,竞争方面,人大则要激烈很多,这可能和相当数量的二战者的存在有关系。有一点感触颇深:中政重视具体知识的客观性甚至答案的准确性,如果不是确定性的话。相比之下,对思维、逻辑的要求基本属于本科阶段的高度。人大则相当重视思维、逻辑方面的客观性要求,在这一方面是明显高于本科阶段要求的,答题时甚至有一种写论文的感觉。虽然其在知识内容方面的具体性、客观性、准确性方面没有做出硬性规定,但由于诸志在人大学子的高水准,导致知识本身的客观性、准确性也是达到相当高度的。考人大,就要求:你能做多好就做更好。加之人大专业卷二的“惊艳”导致的极大不确定性,便要求专业卷一保证在120+的水准,否则很难有竞争力。在当下的形势下,专业二显然成了高分与否的关键。如何有效拿下卷二,相信也会是整个人大法学考研界将会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本人卷二勉强100+,实在无颜做建议之言。只是后来者须充分重视。从卷二的整体分数来推测,案例分析题对于答案的准确性是有相当高要求的。这一点倒是和中政的卷二不谋而合。相信这也会是一种趋势,并且这是一种在理论性和难度上高于司考的趋势。

 

五、二战、三战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中政的经历对于人大有何助益,或是说二战乃至三战对于考人大有何帮助?(其实我一直以一战自居)

在具有共识性的知识点、理论方面肯定是有帮助的,关键是自我的完整性塑造。

正如前述,中政对知识的客观性、答案的客观性本身要求很高,这一点决定了具备实务性特点的人比较容易适应中政的考察类型,这对于像本人这样一贯主观、肆意的抽象派而言则不太适合。人大关注思维、逻辑的专业化,答案组织的客观性只是作为结果出现的,这就决定了另外一类人更适合人大的风格。中政是一个在知识客观性方面要求极致的存在,人大则是形式极致客观,内容偏客观的存在。本科阶段的狂放和肆意无疑决定了“主观”的我,中政的经历则在主观之上加了客观,人大的经历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貌似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呢,嘘。

二战,三战,固然能够在知识的熟练程度上更胜一筹,但凡事有得必有失。态度,精神意志多半会出问题。再战的前提是要十分明确之前失利的原因,这是必须花费大心力解决的问题,并且以专业课为甚。是考场时间分配出了问题,还是知识熟练程度不足,还是答题思路、方法还是精神意志或是状态问题、身体原因。在不明确原因的情况下,并不建议再战。由于中政的考题特点,再战的意义并不大。但人大不同,有相当数量二战成名的前辈存在。为了最好的,何妨重新来过?

 

六、二战的考生在心理和复习上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初心”。铃木俊隆禅师有言:“初心,方得至完整。”所谓初心,即初学者的心,摒弃先见,成见,从零开始,达至一的境界。那些先见、成见或是自以为是,或是妄自菲薄,都是个体达到更高境界的障碍。“我们应该像大象一样行走,步步稳重,踏实。从不跌倒。”纵使之前对相关知识所知颇多,但也仅此而已。考研的“尊严”在于其不确定性,这要求每个人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心怀敬畏之心,敬重之心。如果有谁践踏了他的尊严,无疑会遭受不确定性的反击,而结局也多半会是悲剧。

字迹。字迹只会是高分的助力,而不会是录取的障碍。逻辑,内容,字迹的重要性逐级下降。逻辑是硬性要求,内容是软性要求,字迹则是水。本人的字无疑可以界定为“丑”,某学长的字默默被我界定为“更丑”。如果曾经390+的学长可以称之为大神的话,那肯定也是一个突破人大底线的大神。他这么“丑”,反正我没怕过。字丑没关系,逻辑过硬,内容充实,一样可以笑傲江湖。

其实细细思考近年来的人大考研,概念,简答型的传统模式,概念比较,法条分析的过度模式,材料分析,案例分析的终极模式陆续出场。很大程度上这已经穷尽了法学试题的所有类型,也就是说之后的人大法学考研已经很难再推出令人大跌眼镜的试题类型了。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16、17考研的难度在于题目类型的出其不意,这导致这两年的考研成为“纯干货”的选拔。但前人已经用血汗乃至命运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因此,之后的考研难度相对下降,竞争相对上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是努力程度的比拼。并且,在专业卷二上存在很大的探究空间,也是机遇。决胜的关键将会是个体的努力程度及在专业二方面的造诣。

站在前人的尸体上,你本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结语 

成功的事业可以归纳为勇气,智慧,命运。

我们每个人所能够做得就是决定、行动,不遗余力。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实事求是,你终于等到我。

(责任编辑:规源小编)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2010-2014 faxuejiaedu.com All Rirhts Reserved 咨询QQ:1253312325 咨询手机:15801402059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16987698号
姓名:
所在院校:
报考专业:
联系手机:
QQ:
问题咨询: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