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对比

时间:2011-09-19 12:48  来源:未知   作者:Jurist   点击:分享到QQ空间
摘 要: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思维方式体现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连叔能,2002)。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中西

      摘  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处于文化的最深层。思维方式体现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连叔能,2002)。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籍以在实践方面对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员在避免文化休克方面有所启发。

      1. 引 言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对思维方式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标准,如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内容。本文试从其地域进行分类,把思维方式分为中西两大类。

      在上古时代,中西方的文化虽然起点不同,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知识有限,人们认识世界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有限,因此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和认识都是在经验直觉的混沌整体型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中国上古在西周就提出了“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的说法,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也曾有过水气火土四元素构成万物的自然观。这种万物统一于几种主要元素的观点,便是在经验直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混沌整体型思维方式的产物。但是毕竟中西方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所经历的社会制度不同及其它因素,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2. 经验综合型和实证分析型

      中国大陆地处北半球温带,濒海靠山,西高东低,寒暑有节,季风有常。这种自然条件导致了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产生,但是由于中国大陆土地条件和水利条件并不优越,人们的生存斗争十分严酷,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又一直战乱频繁,社会不得安宁,人生祸福难测,因而如何处理人同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就成了头等大事。迫于严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都没有把外在世界(自然和社会)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而是把人作为“天地之心”,从人出发体验天地万物,“万物皆备于我”,“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身家出发体验国家天下,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古人称之为“经验综合型的主体意向思维”,它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是“经验综合型的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

      古代希腊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与中国大不相同。古希腊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古希腊人领受到大自然的特殊恩惠,他们对大自然不仅没有压抑恐惧的感觉,反而十分热爱和崇尚。又由于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推动,引起了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和航海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古希腊思想家不必把自然和人笼统的,不进行区分的加以思考,而可以把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进行考察。

      所以,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如果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还带有朴素的辩证思维活动的特征,那么到近代经过培根和牛顿的创造性研究,它又有了极为重要的变化,它把自然界看成一个自组织的系统,构成这个整体系统的又有许多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又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整个部分就是由这样的小部分构成的系统化整体。在对之进行考察时,就要分详尽,注重实证,力求精确,以达到建立合乎逻辑法则的另论系统的目的。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实证分析型的客体对象性思维”。

      3. 意象性与实证性

      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相”,立相尽意,取象比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识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联想—想象来代替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在“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等等这类名言当中。这种不注重运用抽象语言,却擅长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事物。中国人注重“意在言外”,“意出言表”,注重背后的“象”和“意”,以形象符号隐藏意义,把意相看得比语言还重要。先秦诸子的哲学皆以文学形式论述博大精深的哲理,就是思维注重形象和意象的例证。基于直觉经验的意象性思维还表现为类比性,如比喻、象征,联想,类推等。类比思维把不同的对象、加以比较,抓住其中的相似性,通过由此及彼,沟通异类,由已知到未知,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意义,借类达情,使情景交融,生动形象,易于感悟,达到协同效应。

      古希腊也有过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思维,但是它所追求的知识不是沿着“观物取相”的方向发展,而是沿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其中几何学被认为是知识的桂冠。思维不像中国那样注重识别、分类、分辨的观察辩物、定性,而是注重形体,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量。这种实证思维把语言看作思维的工具,认为把概念与观念具体化,必须借助语言。语言是概念的形式、观念的结构、沟通的媒体。西方的拼音语言不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而是人为规定的信号,信号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符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取决于人的主观分析、概括和抽象能力,因而导致语言的信号化和逻辑化,比较容易上升到逻辑思维。逻辑论证必须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各种思维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出抽象性特征。

      4. 模糊性与精确性

      模糊性是古代思维的共同特征。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的延续而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了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到现代,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模糊性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对象是模糊的,思维主体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认识,注重对事物质的判断,忽视对事物作量的分析,从而导致了“刻意求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注重直觉体悟,缺乏逻辑推理,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中国的概念和范畴缺乏周密的界定,几乎都是多相的,即一个概念由多个判断来规定。推理一般是模式型的,即从基本模式出发,按照一定的原则,把有关对象都纳入到一个模式。这种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全面把握事物,通观全局,但是所得到的认识不深刻,不能对某一方面做更仔细、更精确的认识或研究,对事物之间的界限不能分得很清楚。

      相比之下,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因而促使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虽然思维对象是模糊的,但是西方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工具却是相当精确的,这就导致了精确思维的习惯。西方的概念和范畴是单相的,有周密的界定,即一个概念只用一个判断来规定,其内涵与外延都是非常明确的,通常用严格的定义引入。推理一般是命题型的,即从某个初始命题出发,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次推出一系列的命题系统。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更精确活动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

      然而,西方人有发现复杂的世界存在着许多模糊的现象和事实,如在程度、真值、关系等方面,很多情况下不可能具有精确的结论,反映在思维中就产生了模糊性,由此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学科。

      5. “曲线”和“直线”

      寻求世界的对立,是西方哲学的重大课题;“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便成为西方哲学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的本色,“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统一”为主的运思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在语言的体现上是中国语言的形合和西方语言的义合,中国人说话爱兜圈子、转弯抹角而西方人说话爱直截了当,虽然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还是如此。

      6. 结束语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给语言和文化造成的差异是巨大的,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给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有所启发,从而减少或避免文化休克。



*任小华,石油大学外语系研究生.

**张希永,石油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 跨文化交际; 电子邮箱: zxy1257@163.com

(责任编辑:规源小编)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2010-2014 faxuejiaedu.com All Rirhts Reserved 咨询QQ:1253312325 咨询手机:15801402059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16987698号
姓名:
所在院校:
报考专业:
联系手机:
QQ:
问题咨询: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