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精品推荐《法学方法论》

时间:2014-01-13 10:49  来源:未知   作者:Jurist   点击:分享到QQ空间
[摘要]目前我国主要是法解释学,且法学的生命也在应用,应用过程的起点也是需先对具体法律问题涉及的相关法条和法理,运用法解释学的逻辑和方法进行思考、论证和分析。本书作为一本中

直接点击此处查看详情并购买

核心提示:目前我国主要是法解释学,且法学的生命也在应用,应用过程的起点也是需先对具体法律问题涉及的相关法条和法理,运用法解释学的逻辑和方法进行思考、论证和分析。本书作为一本中国人运用中国的语言和文化,采取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对法解释学进行阐述的法学著作,深入浅出,能迅速帮助加深对法学的理解,训练法律思维,进而提高法学素养

 

一、基本信息

产品名称:法学方法论(第二版)
作者:杨仁寿
出版日期:2013-01
印次:1

数:362

数:255000

张:胶版纸

版次:2
开本:大32开

装订:平装
定价:36.00元

 

二、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医学、工程学与法学相继发轫,起点相若。顾七十余年来,医学、工程学早自“医生”、“工匠”阶段起飞,进步一日千里;独法学犹邯郸学步,笼罩在概念法学阴影之下,良堪浩叹。
  《法学方法论(第2版)》首尾贯连,民刑兼顾,理论实务并重,内容新颖,台湾几不曾一见。因此,望读者披阅时,由首至尾,循序渐进,较能心领神会。

本书初版时不仅已初步构建了一门实用而又新型的学科即法学方法论的体系和框架,而且在有关法律解释学的论述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和开拓。本书包括法学认识论、法学发展论、法学实践论、法学构成论几部,首尾贯连,民刑兼顾,理论实务并重,内容新颖。本书的第二版将若干台湾法院判解根据新的立法动态进行更新,并增加若干章节,充实内容,逻辑严密,见解深邃,立意深远,实为一部精品佳作。

 

三、作者简介

      杨仁寿,1942年2月17日生,1964年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大学毕业,1972年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毕业。历任福建金门地方法院候补检察官,台湾嘉义地方法院候补推事,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检察官、推事、大法官、院长,福建高等法院厦门分院推事,台湾高等法院推事、高雄分院院长,“司法院”第三厅厅长、第一厅厅长、副秘书长、秘书长,台湾桃园地方法院院长,板桥地方法院院长、高雄地方法院院长、高等法院院长。“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最高法院”院长。曾兼任东吴大学教授。2012年退休。

 

四、本书目录

第二版序
序  言

第一编  引 

  第一章  诽韩案之启示

  第二章  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

  第三章  科学与非科学

  第四章  专精与博通

第二编  法学认识论

  第一章  法学之任务

  第二章  事物认识之客观性

  第三章  法学认识之客观性

  第四章  从逻辑分析方面认识法学之客观性

  第五章  从经验事实方面认识法学之客观性

第三编  法学发展论

  第一章  十九世纪初期法国法学者对法学之认识

  第二章  十九世纪初期德国法学者对法学之认识

  第三章  十九世纪前后英美法学者对法学之认识

  第四章  十九世纪前后日本法学者对法学之认识

  第五章  自由法运动

  第六章  概念法学与自由法论之差异

  第七章  裁判之准立法机能

  第八章  理论认识与实践之结合

第四编  法学实践论

  第一章  法学之基本理论

    第一节  研究法学之方法

    第二节  法律解释之指导理念

    第三节  法律之阐释

  第二章  狭义的法律解释

    第一节  文义解释

    第二节  体系解释

       第一款  扩张解释

       第二款  限缩解释

       第三款  反对解释

       第四款  当然解释

    第三节  法意解释

    第四节  比较解释

    第五节  目的解释

    第六节  合宪解释

  第三章  社会学的解释

  第四章  价值补充

    第一节  不确定法律概念

    第二节  概括条款(诚信原则)

  第五章  漏洞补充

    第一节  法理概说

    第二节  类推适用

    第三节  目的性限缩

    第四节  目的性扩张

    第五节  创造性补充

  第六章  类推适用与其他法律之阐释方法

    第一节  类推适用与类推解释

    第二节  类推适用与扩张解释

    第三节  类推适用与反对解释

    第四节  类推适用与当然解释

  第七章  利益衡量

  第八章  价值判断之客观性

  第九章  法律行为之解释方法

第五编  法学构成论

  第一章  成文法

  第二章  习惯法

  第三章  法  理

  第四章  判  例

  第五章  学  说

第六编  附 

  一、论权利滥用禁止原则之适用

(一)事实摘要

(二)判决理由

(三)判决评释

(四)权利滥用之问题点

(五)权利滥用禁止原则之适用

(六)结  语

  二、动机之不法

(一)法律问题

(二)学说大要

(三)公序良俗之价值补充

(四)赌博之违反公序良俗性

(五)动机之不法与不法之原因而为给付

  三、双方代理

(一)法律问题

(二)自己代理或双方代理

(三)违反禁止自己代理或双方代理之效力

(四)规范目的与概念法学

(五)目的性限缩之操作方法

(六)目的性扩张之操作方法

  四、民事法律问题二则

(一)脱法行为

(二)条件与期限

重要参考书目
杨仁寿简历

 

五、在线试读

      因之,在讨论或批判的层面,如众说杂陈,所提出之理由又不循一定之“标准”,难免有个人之恣意、偏见、利害或爱憎等羼杂其间,迷漫着“恶之主观性”,自亦欠缺间主观之妥当性,于提高法学之客观性,当亦属无补。
  在学问之领域,无所谓绝对的权威存在,无不可讨论或批判者。任何主张,任何见解,无不可秉持“学问上公开”之性格,容许各方讨论或批判,反覆辗转为之,始可逐渐提高学问上之认识,以提高其客观性。学问之与“教条”不同,其道理即在于此。惟宜注意者,参加讨论或批判者若不依循“一定之标准”提出讨论批判,将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无异在不同的层面上各说各话。其结果,客观性之目标仍无由以达。此标准之性质为何?一言以蔽之,即应具“科学性”。
  “科学”一词,若就广义而言,包括形式科学以及经验科学二者而言,形式科学,主要是依据逻辑分析的方法加以演绎,而经验科学则端赖经验事实的验证方法而获致。凭此二者,科学乃具有客观性。一般事物之认识,依逻辑分析的方法或经验事实的验证方法为之,可获致客观性。法学或法解释学,如上所述,亦复相同,苟以此二方法或标准提出“主张”,并附具合理的理由予以公开,必因其具“批判可能性”及“讨论可能性”,而更能使其具客观性也。
  法律之解释,以及裁判,应亦不能独外,在不违反广播电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对于尚在侦查或审判中之诉讼事件,或承办该事件之司法人员或有关之诉讼关系人,不得评论;并不得报道禁止公开诉讼事件之辩论”之范围内,应尽量公开之,欢迎讨论及批判,于解释及裁判品质的提高,必大有助益。设自命权威,或斥讨论或批判者为异端,将严重阻碍法学或司法的进步,不言可喻。
  ……

(责任编辑:规源小编)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2010-2014 faxuejiaedu.com All Rirhts Reserved 咨询QQ:1253312325 咨询手机:15801402059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16987698号
姓名:
所在院校:
报考专业:
联系手机:
QQ:
问题咨询: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